当前位置: 首页信息

龙湖古寨

龙湖古寨

规模之大,这在国内绝无仅有;龙湖古寨聚居姓氏达七十二姓之多,在岭南地区极为罕见。纪念老师的祠堂“先生祠”,更有女性祠堂“阿婆祠”,是潮汕少有的宗族姓氏繁多的杂居村落。

它见证了潮汕地区从农耕时代到商业时代的历史变迁。南距汕头特区26公里。方圆1.5平方公里。地处韩江中下游,是了解潮商文化、它始创于宋,建筑文化、耕读文化,民俗文化等领域的不可多得的一处潮邑典范。北距潮州城区16公里,繁盛于清,围寨于明;龙湖古寨。

相关资料/龙湖古寨

龙湖古寨地处潮汕平原,韩江中下游之滨,古寨呈带状,南北走向,面积约1.5平方公里,寨内辟三街六巷,从门到街巷显得设计有致,布置明朗,俨然一座小城,其地形及建筑风格与古时潮州府很相似,故有龙湖是潮州小城之称。

建筑特征/龙湖古寨

龙湖又称塘湖,因村西、南、北皆池塘(古彩塘溪遗迹),故名。初创乡年代应为南宋绍兴二年以前(《海阳县志》有绍兴二年建地藏院的记载),经数百年龙湖先民的建设,至明嘉靖年间,为防御倭寇的侵扰,筑寨自卫,自迩,龙湖寨就形成了“三街六巷”的聚落规划格局,寨中汇聚有数百座宗祠、府第、商宅、宫庙等建筑物。至今较完整地保存尚有一百多座,是研究潮州移民文化、商业文化、建筑文化、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大型民居聚落。

历史上的龙湖寨水陆交通便利,对它后来成为繁荣的商埠是一个重要的条件。创乡之初,龙湖寨东有韩江西溪,西临尚未湮没的古彩塘溪,陆路又是通往府城的要道,周围十里沃土。恰处于韩江的出海口,古时陆路交通不便,大宗货物运输多通过水运,由于龙湖具备水陆交通的特殊位置,自然而然地成为历史上潮州的物资集散地之一,16世纪以后,海运业逐步有所发展,潮州后来兴起的小港口如东港、西港、溪东、南陇、东里及沙汕头,共同组成了当时联运的港口群,其中的西港即是龙湖东南方的西溪出口处,故龙湖历史上一直是潮州商业贸易十分活跃的墟市。目前从龙湖寨遗存的民居聚落规模,尚可想象出当年望族聚居、富商云集的盛况,其规模是一处正在发育的城市雏形,是可耕可贾的理想人居环境。清咸丰八年,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将潮州辟为通商口岸,因潮州民众强烈反对,加上南海滨线逐渐南移,咸丰十一年,中英双方改汕头为通商口岸,汕头港和樟林港从此随之崛起,西港和潮州其它港口一样,其海运口岸的功能逐渐退化。龙湖自迩也成为内陆镇。

由于龙湖晚期地理位置的变化,得不到商业经济的刺激,整体经济退坡,加上潮汕不能随便拆改祖屋的传统观念约束,故较完整地保存了龙湖寨全盛时期的风貌。这些建筑的风格特色同潮州传统建筑一样,属潮汕建筑的风格。但是,仍然具有自己的风格特征。综观整个聚落建筑,可用“极具个性”四字概括。

首先,从聚落总体来看,潮汕的乡村聚落多为聚族而居,一般是一姓一乡或数姓一乡,而龙湖寨作为一个自然聚落,其聚居姓氏达五十余姓之多,寨中宗祠、家庙百余座,民居、府第数百座,直街长度达一公里有余,(早年潮州府城的太平路长仅1678米)。是潮州少有的姓氏繁多、宗派林立的杂居聚落。其规模之大,在岭南地区的自然聚落中极为鲜见。可见,龙湖寨的聚落规模在岭南地区具有独特的个性。

其次,龙湖寨因历宋至今近千年的历史,寨中尚保存着少量线条洗炼的宋式的建筑构件,大量的带简约风格的明式建筑;华贵尚美、精雕细刻的清式建筑;带太平洋彼岸装饰风格的侨眷建筑。可谓为古今并存、中西兼有、花样百出,不失为一座潮州民居建筑的博物馆。在建筑形制上,由于受商业经济的影响和具体地理条件的限制,龙湖寨中的府第、民居较少受到《营造法式》和《工部做法则例》等官式建筑形制的约束。在平面布局方面,因地理条件的限制,龙湖寨中的府第、民居大部分无法横向发展,形成多纵轴线的建筑群体,只能沿中轴线纵向发展,个别府第达八进之多。这些建筑平面布局在潮州民居建筑中甚为罕见。明代初年,朱元璋申明官民第宅之制有明确的规定。《明会典》载:洪武二十六年规定,公侯“门屋三间五架,门用金漆及兽面,摆锡环”;一品二品官员,“门屋三间五架,门用绿油及兽面,摆锡环”;三品至五品,“正门三间三架,门用黑油,摆锡环”;六品至九品,“正门一间三架,黑门铁环”。同时规定,“一品官房……其门窗户牖并不许用髹油漆。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,不许用斗拱及彩色妆饰”。而寨中个别家庙宽“准五间”,斗拱及彩色妆饰更是比比皆是。

寨中个别建筑由于营造者的心理或条件等因素的作用,在构件、建筑符号的处理上一反传统样式,形成鲜明的个性。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黄府的檐口桁横贯三跨,长约12.8米,是国内传统建筑中鲜见的超长构件。婆祠的大门肚宽达建筑物宽度的一半,比例极为张扬,有“阔嘴祠”之称;天后宫大门两侧的抱鼓石内向一面,分别为剔凿花活(浮雕),主题为双狮戏球。在中原地区,抱鼓石下部雕为须弥座,中间为鼓形,饰以花纹浮雕,上部透雕狮子,这是常见的样式。(据《营造法原》,将圆鼓部分雕成狮形者,以术语称,叫拉狮砷或挨狮砷。)但是在潮州却为孤例。天后宫的门神绘着二位端庄肃穆、和蔼慈祥的女性。虽然中国的门神,多是采自征战疆场的武将,诸如秦琼、尉迟恭、岳飞、关羽、韩信、赵云等男性历史人物,但个别地区尚有绘着花木兰、穆桂英的女性将军。而在潮州庙宇中却未见先列。至于天后宫门神不是将军的形象,应是龙湖独有。

在美学研究中,许多学者提出了“新鲜性”的观点。即在美的创作中,一成不变的美感是不存在的,即便是一种很成熟的,很符合美学规律的,具有很强表现力的形式创作,也不能长久不衰,一直被人们喜爱。只有那些更新的,另辟蹊径的形式创作才会引起大家的注意,产生新的美感,这便是“新鲜性”。也就是今日大家很熟悉的“时尚”观念。这一点,在许多艺术品创作及实用品形式设计中都反映出来,民居建筑形式的新鲜性就是“个性”。在类似的建筑技术手段、类似的建筑材料、近似的生活方式的制约下产生龙湖寨中的建筑物,不管营造者在营建时心理或条件等因素的作用,但从实质上就是为增加其建筑作品的个性,让人们从个性中获得美感。由此才形成千宅千面的建筑造型。才能以体形、体量的变化和其形式美的丰富变幻,赢得了美的赞誉。

作者;吴志敏

书斋遗址

在潮州的龙湖镇至今仍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。较为著名的龙湖寨南北门、姚探花府、方伯第、太卿第、夏氏府(夏雨来故居)、龙湖书院近期成为游人访古观光的好去处。而这里众多的书斋遗址同样引人瞩目。

有志称潮汕过去是家有千金者,必构书斋,雕梁画栋,缀以池台竹树。宋代时,注重文化教育的龙湖寨富家大户更在自己的房舍中设立书斋,聘请学识好的先生(教师)教授自家的子弟。俗称“一个先生教一个弟子”。至明清时期,龙湖的书斋迅速发展。其中,既有富户人家设立的,也有以宗族名义创办的。全盛时全寨书斋数量不少于30处。这些书斋大都环境优美、装饰漂亮、雕梁画栋,成为当地教书育人的好地方。

由于龙湖寨为多姓聚居之地,故书斋名称有以姓氏郡望命名的,如黄姓的“江夏家塾”、许姓的“高阳家塾”、肖姓的“肖民书斋”。但更多的是由邑绅或进士、举人命名,如“梨花吟馆”、“读我书屋”、“抱经舍”、“雨花精庐”、“怡香书室”等等,书斋名字可谓各具意蕴,别有情趣。此外,各书斋均配以门联或由名人撰写的诗词雕刻。如今尚存的黄姓大夫第“读我书屋”联曰:读史方知司马笔,我诗不让杜玲篇。原位于南堤上的“卯桥诗庄”由岁进士许促仙撰联曰:读书常至卯,溪涨欲平桥。花楼巷的“兰亭讲易,石室藏书。石喜兰香,兰爱石洁。居子相交,不在颜色。”可见那时的书斋里外,处处充溢着浓浓的书香。

过去龙湖寨书斋,大多为男童所设,但也为女子设立的书斋。据记载,明崇贞年间,当地“家资丰盈甲于潮州”的员外郎黄作雨,不仅在自家院落设立书楼,供男童读书,还于中平巷头设立了一处女书斋,以供族内*们就读,这在毗邻村落中尚属少见。

由于龙湖寨中大量书斋的涌现和龙湖书院(创办于明时)的创立,使龙湖寨人文荟萃,人才辈出,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名人名家,仅进士、举人、贡生等多达60多人,其中进士、举人达53人。其中有北宋探花姚宏中、明朝布政使刘子兴、御史夏懋学、诗人黄衍启等等一大批名人名家。香严居士游龙湖古寨名人名宅后诗曰:

光辉正是勉加身,回顾来人倍觉真。

是旧新桥桥是旧,寒门敢把认朱珍。

不少离乡背井到龙湖寨的书斋执教的先生,为了学子的成长成才,他们呕心沥血,默默耗尽自己的一生。在龙湖寨北门旁,仍有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先生祠堂,那就是王侗初先生祠,祠中还有一方《府宪撰给碑记》,这在周边地区可谓*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龙湖寨尊师重教之风由来已久,且世代相传。

龙湖古寨地址/龙湖古寨

护堤公路往汕头

方向,过江东大桥

后再继续往前大约3公里即到。邮编515636

友情提示

此页是<龙湖古寨>的介绍页面,并非官方站点,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。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

信息资料

信息名称: 龙湖古寨
信息栏目: 信息简介 网站链接
网页版本: 手机版 电脑版
本页链接: http://wangojsqny331.cizip.com/

推荐信息

最新信息

 

热门信息